一颗芯片从无到有,从有需求到最终应用,经历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作为人类科技巅峰之一的芯片,它凝聚了人们的智慧。
而芯片产业链也是极其复杂的,在此,我大致把它归为四个部分(市场需求–芯片设计–芯片制造–测试封装),然后再一一的做详细介绍。
一、市场需求
这个无需多讲,目前芯片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,早晨上班骑的共享单车,到公司刷的IC卡,工作时偷偷地打游戏,手机卡了还要换更快的手机,可以说IC的市场需求一直都在。
(注:以下图片部分来自网络,侵删)
二、芯片设计
芯片设计又可以分为两部分,芯片前端设计和芯片后端设计,整体流程如下图:
1、前端
前端设计也就是从输入需求到输出网表的过程:主要分为以下六个步骤:
- RTL设计
- 验证
- 静态时序分析
- 覆盖率
- ASIC逻辑综合
时序分析和验证时出现的错误可能需要反复重做前面几步才能解决,是一个多次迭代优化的过程。
下面我来仔细介绍一下这六个步骤。
1、RTL设计
在设计之前我们先要确定芯片的工艺,比如是选择TSMC还是SMIC,是7nm,还是5nm,而工艺的选择也是受很多因素的制约(如下图),而芯片工艺的选择,就是对这些因素的权衡。
IC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制定Spec,这个步骤就像是在设计建筑前,要先画好图纸一样,在确定好所有的功能之后在进行设计,这样才不用再花额外的时间进行后续修改。IC 设计也需要经过类似的步骤,才能确保设计出来的芯片不会有任何差错。
由文档来写RTL
而用RTL实现的各种功能模块,来组成一个实现具体功能的IP,SOC芯片最终由SOC integration工程师把各个IP集成到一起。
IP又分为模拟IP和数字IP,大概可以做如下的分类:
在芯片功能设计完备后,我们还要做可测性设计DFT(Design For Test)。
RTL设计最后要做的就是代码的设计规则检查。
通过lint, Spyglass等工具,针对电路进行设计规则检查,包括代码编写风格,DFT,命名规则和电路综合相关规则等。
2、验证
验证是保证芯片功能正确性和完整性最重要的一环。验证的工作量也是占整个芯片开发周期的50%-70%,相应的,验证工程师与设计工程师的数量大概在2-3:1。
从验证的层次可以分为:模块级验证,子系统级验证和系统级验证。
从验证的途径可以分为:模拟(simulation),仿真和形式验证(formality check)。
3、静态时序分析(STA)
静态时序分析是套用特定的时序模型(timing model),针对特定电路,分析其是否违反designer给定的时序限制(timing constraint)。
目前主流的STA工具是synopsys的Prime Time。
静态时序分析的作用:
a. 确定芯片最高工作频率
通过时序分析可以控制工程的综合、映射、布局布线等环节,减少延迟,从而尽可能提高工作频率。
b. 检查时序约束是否满足
可以通过时序分析来查看目标模块是否满足约束,如不满足,可以定位到不满足约束的部分,并给出具体原因,进一步修改程序直至满足要求。
c. 分析时钟质量
时钟存在抖动、偏移、占空比失真等不可避免的缺陷。通过时序分析可以验证其对目标模块的影响。
4、覆盖率
覆盖率作为一种判断验证充分性的手段,已成为验证工作的主导。
从目标上,可以把覆盖率分为两类:
- 代码覆盖率
作用:检查代码是否冗余,设计要点是否遍历完全。
检查对象:RTL代码- 功能覆盖率
作用:检查功能是否遍历
检查对象:自定义的container
在设计完成时,要进行代码覆盖率充分性的sign-off, 对于覆盖率未达到100%的情况,要给出合理的解释,保证不影响芯片的功能。
5、ASIC综合
逻辑综合的结果就是把设计实现的RTL代码翻译成门级网表(netlist)的过程。
在做综合时要设定约束条件,如电路面积、时序要求等目标参数。
工具:synopsys的Design compiler, 综合后把网表交给后端。
至此我们前端的工作就结束啦。
2、后端设计
后端设计也就是从输入网表到输出GDSII文件的过程:主要分为以下六个步骤:
- 逻辑综合
- 形式验证
- 物理实现
- 时钟树综合-CTS
- 寄生参数提取
- 版图物理验证
1.逻辑综合
在前端最后一步已经讲过了,在此不做赘述。
2. 形式验证
验证芯片功能的一致性
- 不验证电路本身的正确性
- 每次电路改变后都需验证
- 形式验证的意义在于保障芯片设计的一致性,一般在逻辑综合,布局布线完成后必须做。
工具:synopsys Formality
3. 物理实现
物理实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:
- 布图规划floor plan
- 布图规划是整个后端流程中最重要的一步,但也是弹性最大的一步。因为没有标准的最佳方案,但又有很多细节需要考量。
- 布局布线的目标:优化芯片的面积,时序收敛,稳定,方便走线。
工具:IC compiler,Encounter
布局即摆放标准单元,I/O pad,宏单元来实现个电路逻辑。
布局目标:利用率越高越好,总线长越短越好,时序越快越好。
但利用率越高,布线就越困难;总线长越长,时序就越慢。因此要做到以上三个参数的最佳平衡。
布线是指在满足工艺规则和布线层数限制、线宽、线间距限制和各线网可靠绝缘的电性能约束条件下,根据电路的连接关系,将各单元和I/O pad用互连线连接起来。
4. 时钟树综合——CTS
Clock Tree Synthesis,时钟树综合,简单点说就是时钟的布线。
由于时钟信号在数字芯片的全局指挥作用,它的分布应该是对称式的连到各个寄存器单元,从而使时钟从同一个时钟源到达各个寄存器时,时钟延迟差异最小。这也是为什么时钟信号需要单独布线的原因。
5. 寄生参数提取
由于导线本身存在的电阻,相邻导线之间的互感,耦合电容在芯片内部会产生信号噪声,串扰和反射。这些效应会产生信号完整性问题,导致信号电压波动和变化,如果严重就会导致信号失真错误。提取寄生参数进行再次的分析验证,分析信号完整性问题是非常重要的。
工具Synopsys的Star-RCXT
6.版图物理验证
这一环节是对完成布线的物理版图进行功能和时序上的验证,大概包含以下方面:
- LVS(Layout Vs Schematic)验证:简单说,就是版图与逻辑综合后的门级电路图的对比验证;
- DRC(Design Rule Checking):设计规则检查,检查连线间距,连线宽度等是否满足工艺要求;
- ERC(Electrical Rule Checking):电气规则检查,检查短路和开路等电气规则违例;
实际的后端流程还包括电路功耗分析,以及随着制造工艺不断进步产生的DFM(可制造性设计)问题等。
物理版图以GDSII的文件格式交给芯片代工厂(称为Foundry)在晶圆硅片上做出实际的电路。
最后进行封装和测试,就得到了我们实际看见的芯片。
芯片设计的流程是纷繁复杂的,从设计到流片耗时长(一年甚至更久),流片成本高,一旦发现问题还要迭代之前的某些过程。
版权声明
文章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原文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x455-BIQz2Dp5eOB7jmh-Q